基于AnyLogic仿真的城市轨道交通三线换乘站功能评价Functional Evaluation of Urban Rail Transit Three-line Transfer Station Based on AnyLogic Simulation
刘善维,张杨
摘要(Abstract):
针对成都地铁13号线一期工程的新南门站,基于初步设计阶段的客流预测数据,以空间服务水平、平均换乘距离、平均换乘时间为评价指标,应用AnyLogic仿真分析该站设计方案的三线换乘效果。分析仿真结果发现拥堵点产生的位置并提出优化措施:对于中部站厅的拥堵点,通过设置隔离设施可以有效缓解;对于3号线站台的拥堵点,通过缩短发车间隔可以有效缓解,综合考虑运营成本和换乘效率,3号线最佳发车间隔为140s;对于13号线站台的拥堵点,通过增设楼扶梯设施可以有效缓解;对于16号线站台的拥堵点,通过调整扶梯运行方向可以有效缓解。进一步分析发车间隔对换乘效果的影响可得,缩短某线的发车间隔,不仅可以缓解本线站台的拥堵情况,也可以减少他线乘客换乘时间。
关键词(KeyWords): 车站设计;功能评价;布局优化;动态仿真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成都地铁13号线一期工程换乘车站功能评价(R113620H01060)
作者(Author): 刘善维,张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蒋阳升,蒲云,云亮.综合交通客运枢纽乘客服务设施系统优化方法[J].铁道经济研究,2013(6):43-46.
- [2]陈伟,李宗平.地铁换乘站设施布局优化仿真研究[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16,14(2):110-115.
- [3]谭宇,何必胜,刘晓波.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设施布局合理性研究[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17,15 (1):68-75.
- [4]康兆然,马驷,赵雪,等.成都火车北站与地铁1号线的换乘效率评价[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12,10(2):89-92,97.
- [5]晏小波.城市轨道交通三线换乘站换乘效率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 [6]杨天阳,朱志国.基于Anylogic的地铁车站通道设施设备规模与布局分析[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17,15(1):115-121.
- [7]费爽,刘智丽.地铁换乘系统拥堵点的仿真分析及优化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8,21(7):100-105.
- [8]ROBERTS T,李志强.公交车发车间隔与排队长度的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7(3):131-133.
- [9]王婵婵,刘加华,朱霞.不同行车密度下轨道交通换乘站客流情况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1,14(6):37-39.
- [10]刘东晓,姜志侠,周圣杰.城市轨道列车发车间隔的优化方法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0(4):115-119.
- [11]李涛,吴凡雨,林鹏,等.地铁站内乘客选择步梯与扶梯模式研究[J].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2018,16(2):57-63.
- [12]胡明伟,史其信.行人交通仿真模型与相关软件的对比分析[J].交通信息与安全,2009,27(4):122-127.
- [13]HELBING M.Social force model for pedestrian dynamics[J].Physical Review E,Statistical Physics,Plasmas,Fluids,and Related Interdisciplinary Topics,1995,51(5):4282-4286.
- [14]ANVARI B,MICHAEL G H B,ARUNA S,et al.Modelling shared space users via rule-based social force model[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2015,51:83-103.
- [15]LAKOBA T I.Modifications of the helbing-molnarfarkas-vicsek social force,model for pedestrian evolution[J].Simulation,2005,81(5):339-352.
- [16]JI X F,ZHOU X M,RAN B.A cell-based study on pedestrian acceleration and overtaking in a transfer station corridor[J].Physica A: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2012.
- [17]ZENG W L,CHEN P,NAKAMURA H,et al.Application of social force model to pedestrian behavior analysis at signalized crosswalk[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2014,40:143-159.
- [18]国家技术监督局.GB/T 10000-1988,中国成年人人体尺寸[S].北京:国家技术监督局,1987.
-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 26158-2010,中国未成年人人体尺寸[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1.
- [20]王洪臣,张宁,何铁军.地铁车站行人交通的微观特性[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3,16(12):74-79.
- [21]贾洪飞,杨丽丽,唐明.综合交通枢纽内部行人流特性分析及仿真模型参数标定[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9,9(5):117-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