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引排行
再制造逆向物流网络优化设计模型研究
马祖军,张殿业,代颖本文在阐述再制造物流系统功能的基础上,对再制造物流网络布局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在传统生产分销物流网络基础上进行再制造物流网络优化设计的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目的是使各种再制造物流设施的投资和运营成本以及设施间的运输成本之和最小。
指路标志信息量与认知性关系研究
林雨,潘晓东,方守恩研究以眼动仪EMR-8B为主要的实验仪器,以大量的室内实验为研究手段。通过记录试者视点在室内模拟影像中播放的指路标志上的停留时间,从而得到不同信息量指路标志的认知时间,建立了标志信息量与认知时间的量化关系。在汉字字数少于17字,路名数少于6个时,认知时间增长趋势相对均匀,超过这一标准增长趋势明显;在指路标志的版面信息量设计时,汉字字数应以少于17字、路名数少于6个为宜。
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用地开发模式(TOD)研究
林艳,邓卫,葛亮公共交通导向的城市土地开发(TOD)是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规划协调发展的理想模式,是对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结合的分析方法最好的诠释。本文详细介绍了 TOD 策略的内涵、规划思路和实施原则,建立了 TOD 模式的交通需求预测模型,提出了适合我国城市发展的公共交通导向的城市用地开发模式。
短时交通流预测方法研究进展
陆海亭;张宁;黄卫;夏井新;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流预测是实现交通流诱导和交通控制的关键技术之一,近年来它在智能运输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首先介绍了短时交通流的属性和预测要求,接着将现有预测方法分成4类:基于线性理论的方法、基于非线性理论的方法、基于混合理论的方法和基于交通流理论的方法,并且总结评述了现有各种预测模型的优缺点,之后探讨了当今短时交通流预测领域的研究热点,最后指出了其未来研究方向。
智能交通系统(ITS)共用信息平台构架及解决方案初步分析
史其信,郑为中本文提出了基于信息处理和数据挖掘的智能交通系统共用信息平台的基本构架,并对平台的功能构成、初步解决方案和平台构建当中涉及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分析。根据ITS共用信息平台的总体目标——从各ITS子系统中提取各种共性和相关信息,采用先进的数据分析、统计、挖掘和关联等技术,为各层次的用户主体提供基于全系统范围内的信息服务和辅助决策,本文不仅提出了ITS共用信息平台的总体构架设计,以及各项功能的构成和要求;而且对构筑信息平台的关键技术,如信息源接口与信息统一标准设计、GIS底层平台、以CORBA为核心的中间件体系、数据挖掘和数据仓库技术、用户服务软件开发与安全措施等,分别进行了论述分析。
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可靠性探讨
金键本文综述了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可靠性的主要模型,针对诸多道路交通网络不可靠性因素,探讨解决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可靠性评价体系,寻求路网结构合理化和交通运营优化,从动态时变性研究道路交通网络结构可靠性的时间冗余性、空间冗余性以及时间经济性和空间经济性。在分析全网可靠性的基础上,讨论公交网络可靠性对解决城市交通问题至关重要。
信号交叉口非机动车及行人交通控制研究
徐良杰,王炜,俞斌本文简述了我国信号交叉口混合交通流特征和研究现状。针对我国典型四相位(双向左转)信号控制交叉口,分析了行人、非机动车以及机动车的运行特征,给出了计算行人和非机动车通行能力的公式和信号控制方法,并结合南京市太平北路—珠江路交叉口的几何尺寸和流量数据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通过设置行人、非机动车专用信号,能够有效避开混合交通流在交叉口的冲突,提高了交叉口的交通安全性及其通行能力。该研究的应用前景较为广泛。
港口物流集疏运系统网络结构优化分析
黄芳;陶杰;贸易的全球化对港口物流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畅通无阻的集疏运网络是提高码头效率和效益的关键。本文通过对港口物流集疏运系统的分析,阐述了集疏运系统对港口物流效率发挥的重要作用,并针对集疏运网络这一环节,借鉴双层规划模型和网络流理论,结合港口网络配流的特征,建立0-1整数规划模型,以最小物流成本为基础平衡货流量,优化港口集疏运网络结构。
大城市P&R系统选择行为调查初步分析——以北京市为例
秦焕美,关宏志,李洋北停车换乘(Park & Ride, P&R)选择意向调查是建立高效的 P&R 系统、促进个体出行方式向 P&R系统转移的基础步骤。本文以在北京市建立 P&R 系统为目标,通过在北京市区停车场进行的停车行为调查,在分析了当前的通勤交通状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在不同假设换乘条件下的 P&R 系统选择意向及相关出行者的特性。分析结果表明:P&R 系统选择意向与出行费用和时间有着显著的关系,并且不同职业、收入等群体的 P&R 系统选择意向也不尽相同。本文分析结果对于 P&R 系统决策具有参考价值。